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构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提档升级,筑牢基层卫生网底。聚焦就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近3年,市政府每年确定一个基层卫生领域的政府民生实事目标,全市186个乡镇卫生院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医疗设施、人员配备全部达标,每千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1.29张,超过全省“十四五”规划要求1.15张标准。聚焦数字赋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全面推进远程诊疗服务列入市政府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覆盖乡镇的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系统全面建成,聚焦需求导向,持续优化服务能力。全市24个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38个乡镇卫生院被认定为省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81%的行政村卫生室可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简、验、便、廉”的中医药服务。汉台、南郑等9个乡镇卫生院“120”急救点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调度,农村基层急诊病人的应急响应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做优做强,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创新运行机制。将村卫生室纳入医防协同融合机制,组建以“县级医师+镇卫生院医生及护士+乡村医生”的签约服务团队共1422个4805人,形成“上下联动”的签约服务模式,探索开展的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路径得到省级肯定推广,国家基本公卫项目连续多年绩效评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3年度我市项目绩效评估位居全省第一。推进资源下沉。实现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全覆盖,运用苏陕帮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组团式”医疗帮扶等资源下沉措施,帮扶镇村医生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今年上半年,省级多家媒体刊发《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看好病”》,对我市紧密型医共体的做法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医保赋能发展。全面推进“以镇代村”集中带量采购,“两病用药”延伸至村卫生室,基层群众用药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将行政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单位,在部分镇卫生院启动康复患者按床日付费制度,为基层医疗机构拓展医疗服务提供政策支撑。引育并重,壮大基层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落实“县招镇用、镇聘村用”“降低医学生招聘门槛”系列政策。近5年累计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学本科生430人、大专生436人,118名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室执业,40名大学生陆续带编到村医岗位工作,定向培养34名大专临床医学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充基层卫生人才的机制得到健全完善。中国《健康报》刊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专题报道汉中市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强化技能培训。近3年累计遴选662名镇、村骨干医师到上级医院脱产轮训,常态化开展“五长”(县区卫健局局长、医政科科长,县级医院院长、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镇村医务人员月训。目前,全市基层卫生院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566人,注册护士1744人,医护比1:1.11,达到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目标要求。落实保障待遇。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财政全额供养,落实“两个允许”,绩效工资水平放宽到同级事业单位3倍。对所有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均给予财政定额补助。市、县财政足额配套基本公卫项目资金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持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业务经费保障水平。